【资料图】
原标题:我科学家发现师范孔子鸟日前,《自然》杂志子刊《通讯生物学》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、徐星团队在古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——在一件距今约1.19亿年前的鸟类化石中,发现了古生物“孔子鸟”的一个新物种,命名为“师范孔子鸟”。它的发现改变了此前对古鸟类部分演化机制的认知,对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早期鸟类演化,有着重要意义。
据了解,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众多古鸟类中,孔子鸟类是最早被发现的一个类群。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件标本被发现开始,它就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。近30年间,辽西及周边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上千件标本。由于它是迄今所知最早演化出与现生鸟类相似的“角质喙”与“尾综骨”的鸟类,因此对该类群的研究也为认识鸟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。
“师范孔子鸟来自热河生物群较后期的‘九佛堂组’地层,详细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它具有许多进步的飞行特征,有些特征甚至只在较晚演化出来的鸟胸类鸟类中才能看到。”研究人员表示,在该类群漫长的1200万年演化中,其飞行能力和飞行策略已发生了较大改变,师范孔子鸟代表着该类群新的演化方向,即向提高飞行控制力和机动性、适应短距离飞行的方向发展。
除此之外,在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中,恐龙的尾部逐渐缩短,最末端的多节尾椎会相互愈合成一块“尾综骨”。由于师范孔子鸟的标本处在一个特殊的个体发育状态,它为人们认识鸟类最早的“尾综骨”椎体组成提供了首例令人信服的证据。
不仅如此,研究人员也由此意识到,为了满足师范孔子鸟在骨骼生长仍不完全时飞行的需要,一种对于鸟类来说极其特殊的骨化机制——“骨骺次级骨化”,很可能在它的关节骨化中发挥了作用。在此之前,相关研究普遍认为,“骨骺次级骨化”存在于爬行动物的有鳞类和哺乳动物的附肢骨骨化中。在鸟类当中,则仅发生在后肢胫骨近端。团队人员这一研究发现改变了此前学界对古鸟类骨化机制的认知。
(责编:李依环、孙竞)Copyright 2015-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8928号-48 联系邮箱:315 54 11 85 @ qq.com